多元就业,敢做不一样的“烟火”
日期:2021-01-21  作者:会计学院1 
3月,是高校毕业季的重要节点,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都将在这段时间尘埃落定。同往年相比,尽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较去年多出30万人,但很多人预想中的焦虑、烦躁、迷茫等求职情绪却并未在毕业生群体中广泛出现。“毕业季”没有变成“毕业急”。
从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我们能探究到“毕业不急”的部分原因。根据这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分析,2010—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到74.2%。伴随着这一趋势,读研的比例与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分析认为,这表明当下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受雇全职工作的单一出口向多口径分流,“在国内读研”“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自主创业”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经济更加熟悉,配音师、在线教育教师、游戏测评师、网店老板等新兴职业,也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单一出口到多口径分流,从毕业即就业到慢就业、自主创业,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多元选择中,能够清晰地看到“95后”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在悄然发生改变。较之父辈与以往的师兄师姐们,“95后”的毕业生们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他们敢于并乐于“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他们更自我、更个性,不愿循规蹈矩,不愿完全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别人的目光中,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捧所谓的“铁饭碗”和“金饭碗”;他们不再那么看重稳定安逸,看重所谓体面和待遇,而是更乐于接受挑战,更看重工作的成长性;他们的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明确,对人生规划和自身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就业观念的变化正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青年成才观念的变化。不再依赖于“过来人”的说教和指导,不喜欢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窝中舒舒服服过日子,不为传统就业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束,不羞于从网上售卖米粉和支煎饼摊做起,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追求梦想,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这一代青年最鲜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青年人创造性的多元选择,离不开现实土壤作为支撑。例如,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须进一步强化科学性与分类指导、精准指导,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尊重个性选择、支持理性选择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尽早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并在毕业季勇敢追寻梦想,也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淡定从容、理性明智,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实现“小我”与为国家和社会献力的“大我”中,寻求最好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多元就业,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与众不同的成才路,期待青年人的创造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潜能。一个个青年人的鲜活选择,最终将汇聚成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人民日报)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当大家都在关心“大学生就业哪家强”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怎么看待这一选择,成为近来媒体讨论的话题。
对“慢就业”持批评态度的声音认为,这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业要么是懒,要么是啃老”,认为这部分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况且,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一味提倡“慢就业”容易被人理解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据估算,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7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再提倡“慢就业”,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事实上,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比如,能否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又如,一些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3、转变就业观念,让梦想照进现实
(雪域时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将到来,有人选择深造,有人选择就业,有人选择创业,有人在大山里支教,有人在田野间科考,有人潜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积极尝试,展现着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奋斗姿态,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值得我们敬佩,都值得我们赞美。
前不久,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在央视一套播出,并登录《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该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何冰坚定又深情地声音极具感染力,让不少青年人听得热泪盈眶。而那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更是成了年轻人的代名词。2020年,80后、90后、00后们都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曾经“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刻板定论被现实碾碎。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多么美好的词汇啊!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年轻人,作为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时,难免不产生困惑,难免不产生焦虑,特别是在就业这个问题上,而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便会让我们看见更加博大的世界,更加多元的人生。在面对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部分大学生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择业观渐渐趋于理性务实,由过去“天之骄子”到接受自身是“普通劳动力”,如今“从基层做起”得到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认同。可以说一些毕业生已经能够理智地看待自身的价值和社会需求,这些人,经过职场洗礼,如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砥砺奋进,奋勇前行,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他们必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2019年6月,90后的登巴热杰与合伙人投资300万余元。成立了“儒来吉藏玉传统工艺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藏玉石上刻画着创业梦。26岁的登巴热杰从兰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与两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启了创业之路。在创业的一年间,他们先后开办了2家公司和3家纯正牦牛酥油销售店,解决了4名大学毕业生和7名困难群众、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拉萨市第五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传统手工业组的比赛中,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荣获了一等奖和黑马奖两个奖项,并获得了8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登巴热杰和他的伙伴们在严控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了产品种类丰富,设计简洁、大方、时尚的产品格局。现在,儒来吉藏玉产品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登巴热杰与合伙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了绚丽的青春,还在西藏这片创业的肥沃土壤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
当代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招生不断扩大,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出口明显增多。面对新形势,西藏已经建立了企业就业、公职岗位就业、区外就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就业新格局,就业形势稳中有进。面对这些新形态,高校和毕业生也必须转换观念,开放思维模式,乘势而上,顺应就业新环境,树立就业“互联网+”的创新观念。此外,在面对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几个月来线下招聘活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毕业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网上宣讲、无障碍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等新兴招聘方式自主主动就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自身才能和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拥有多元、务实、多变的择业观念,抛弃观望状态,勇敢迈出第一步,在磨砺中选择方向,加上国家多方联合统筹,多措并举,不断地恢复稳定的就业环境,优化有利的就业政策,搭建好创新就业“云平台”,协同推进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也定会让梦想照进现实,在成长路上继续奔跑前行。
4、以公平托起更高质量就业
(人民日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热度不减,《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新鲜出炉,校园里各类宣讲会、招聘会火热进行……随着新一轮“就业季”到来,有关招聘、就业的话题引人关注。
就业是民生的重中之重。在激烈的职位竞争面前,有人感慨“找工作难”“毕业即失业”,更多人则看重就业公平。现实中,个别单位在公开招聘中存在“因人画像”“萝卜招聘”等现象,一经曝光便迅速引发热议。“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有关部门适时出台规定,既是为公开招聘立规矩、划红线,也是给应聘人员吃“定心丸”。
近年来,无论是公务员考录还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职称考试,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规定都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的制度化、法治化,核心都指向“公平性”。其实,从严监督、违规必惩,不仅是无声的动员,还是最好的征召。据统计,仅6日一天,就有25万人报名参加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之所以多年来保持着强烈吸引力,关键就是这项考试始终恪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辜负拥有真才实学的考生。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通过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让真正的英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正是社会所期待的。反之,如果让投机者、违规者、失信者侥幸入围,不仅会给一个单位注入浊流,还可能影响个体对公平的信仰。曾经,某地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乡镇党委书记和委办局一把手,均可向上级提出要求,解决一名子女的工作问题。艰辛备考、“过关斩将”,却比不过少数人捷足先登,类似的违规招聘,令考生寒心,也在根本上损害了社会公平。
近几年,每逢大学生就业季,“史上最难”的字眼时常见诸报端。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95万人,预计明年将突破800万人。尽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就业保持了继续向好的态势,但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切不可掉以轻心。能否破解现实难题,帮助更多毕业生实现更好的就业,事关个体的命运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而越是“史上最难”,越应千方百计推动就业公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说明,就业数量增长与就业质量提升同等重要。因此,除了进一步做好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还需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而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公平就业尤为关键。只有切实保障公平性,才能敞开机遇之门,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就业稳则人心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就业公平,就没有高质量就业,也难以实现出彩的人生。让所有人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通过公平竞争踏上职业道路、施展个人才华,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拥有活力。
5、规避就业“佛系”心态 行动起来!
(青年时评)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不过,连日来,许多关于为求职者搭建更多平台的好消息接二连三传来。
这两天,有个正能量的新闻正在热传。错过秋招、考研失利、成绩也不算好,甚至还有过挂科……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闻明帅上月下旬才开始找工作,但仅仅求职半个月就斩获了6份offer。现在,他已签约中建三局设备管理岗。
疫情之下,有的学霸轻松找到心仪工作,却被认为遥不可及,无可复制。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则故事。这就是一位平凡的普通大学生,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一度彷徨迷茫,患得患失,也深陷“这形势我还能找得到工作吗”的苦恼。但经过一番痛定思痛,他决意奋起直追。当受挫而不放弃,迎来的就是手里多份的offer,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力。
他的切身体悟就是,根治迷茫的方法只有一个——把那些感叹迷茫的时间,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把那些摇摆不定的纠结,花费在多走两步的探索上。
实际上,纵观历年签约又快又好的毕业生,通过大数据比对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在校期间定位早、专业强、实践多的学生。但人生处处是起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这样的例证就在眼前,也希望由此能触动到更多还在感叹却始终没行动的人。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行动。“赶快行动起来”,恰恰亦是当下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最期待看到的一幕。因为相比于就业焦虑,教育界更担忧的恰恰是就业的佛系心态。唤醒这样的心态,至关重要。
坦白说,像如今这样全社会积极促就业的景观前所未遇,年轻人理当珍惜。当市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变身“主播”送岗位,当校园内端上一波波的创新服务,这类诚意帮扶背后是一颗颗为助力毕业生打好就业“突围战”的热心和急迫。
当在线新经济开始腾飞,当“李佳琦”们开始“转正”,以往这么多年来所没有过的新机遇已频频闪耀。与此同时,从中央到上海都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所以,换一种视角,当下的即是最好的。
我们也在此呼吁,当政府、高校、各级就业指导和推进机构等都在大力扶持吆喝时,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自身更要积极主动,认清形势,调整预期和心态,克服听天由命的负面心理,行动起来,减少观望,先就业再择业,在躬身实践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不要害怕尝试,畏手畏脚当“鸵鸟”,不要因为“难以权衡”“不好选择”就左顾右盼,纠结烦恼,更不要因为“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就停下探索的脚步!每一次用心的准备都将为未来的选择带来可能。
很快,毕业的骊歌将渐次响起。毕业生们奔腾入海、乘风破浪前,终需自己果敢地奋力扬帆!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