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萤火虫”乡村振兴调研队——走进古法工艺,感受工匠之魂
日期:2022-07-06  作者:会计学院 
以木制器,匠艺传承。中国古筝源远流长、精彩纷呈,作为世界艺术瑰宝的中国古筝曲素有“绕梁三日,余音乃绝”的神奇而广传于世。历来,古筝作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其制作工艺备受重视。7月6日,郑州财经学院“萤火虫”乡村振兴调研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兰考县徐场村九玺乐器制造工厂,深入了解工厂的特色乐器制造生产——古筝,观看、体验古筝的制作工艺,品味独属古筝的雅致、在典雅的古筝音律中感受古典之美。
队员们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前往九玺乐器制造工厂,亲身体验古筝的制造生产,与工艺师傅进行交流,实地考察九玺乐器古筝的制造生产。
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与研队队员进行交流
走进九玺乐器制造工厂,辛勤忙碌的工人、各式各样的零件、摆放整齐的木材映入眼前。通过交谈队员们了解到,兰考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徐场村是位于兰考县的一个小村庄。在2015年以前,徐场村还属于贫困村,后来由于乐器产业的逐渐发展,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吸纳了很多周边村庄的村民从事这个行业,带动了当地很多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推动了徐场村经济的发展,于2015年实现全部脱贫。到目前为止,徐场村共有105户人家,其中已有九十多家参与到制作古琴的行业中。
调研队员亲身体验打磨面板
在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的带领下,调研队队员走进九玺乐器制造工厂,调研队队员通过望、闻、问、试等一系列的方式不断加深对古筝制造生产的认识,感受到工人们用纯手工制造、以匠心雕琢古筝的坚守。在参观的过程中,调研队队员了解到古筝制作工序的烦琐,队员们向工人们询问了操作的技巧,在工人们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打磨面板、打弦孔、刷涂漆等主要制作工序。
调研队队员亲身体验打弦孔
除此之外,销售经理徐护蜡还为调研队队员详细地介绍了古筝的制作工序。古筝需要经过制样板、做面板、粘贴装饰板、绑板、打弦孔、打磨涂漆、制弦上弦、装柱调音等多道工艺过程完成,工期非常长。面板决定古筝的音质,多数用泡桐木制作面板,泡桐木质地柔软而且密度松软,有着辅助琴弦发音的音色和支撑面板提高抗压性的双重作用。做板时要将纹理细密、柔中带刚,弹性强的都安排在中、高音区使用,反之则适用于低音区。然后用大刨子手工刨出需要的厚度,将刨好的面板进行烤制,将平直的面板烤出一定的弧度。对于古筝外侧及筝面的装饰面材,可采用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
销售经理徐护蜡为调研队队员详细地介绍了古筝的制作工序
除了制作工序的繁琐,古筝的护理也十分复杂。在徐护蜡经理的介绍中,调研队队员了解到古筝的摆放不能位于过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也不能过于湿润,可以通过涂抹保护蜡,减少变形和断裂的情况的发生。一把古筝护理得好,可以弹一辈子,并流传于后世,护理得不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开裂,脱胶、翘曲变形等而导致报废。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民族自信的增强,销售渠道有所改变,客源也逐渐增多。徐顺海书记告诉大家,工厂的大部分客源都是代理商、学校、学艺术的学生,主要销售渠道有网上电话订购,也可以线下购买,工厂每年的销售量可达7000-8000台,工人的年收入高达4-5万。其中,假期期间的销售量更为可观。
蒙蒙细雨下,队员们前往九玺乐器制造工厂调研、体验古筝的制造生产,虽然舟车劳顿,但当队员们看到经历繁繁复复的多重修炼与打磨最终呈现的古筝,感受到了华韵二十余载的不凡历程和匠人的伟大情怀,内心感慨万千、无比激动。
调研队队员合影照片
无论是宣传册上“筝品乃造物之恩赐,九玺区区工匠,或巧或拙,传承也!”的宣传标语;还是九玺乐器制造工厂工人们辛勤忙碌的画面,都给调研队队员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在队员们亲手体验了制作厂中的主要工序后,深刻地体会到困难的不是操作,是每一个材料的细细打磨、是每一步工序的反复精确、是工人们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坚持。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唯有摒浮华、弃糟粕、呈谦卑、奉虔诚,坚决做到以木材为尊,以音韵为魂,还筝以本真,方悟筝艺之道。
收藏本页